-
《寻蜀记》:西蜀历史的民间与地方微观景象
萧易新著《寻蜀记:从考古看四川》版式精美考究,图文互证,内容以考古文物为主要线索,题材新颖而架构独特,文字灵动而厚重,言语简约而精微。地方性知识与民间性凹凸地彰显着此书的基本色调。
作者:谢天开 日期:2021年02月23日 -
《考古有意思》:女考古学家的“奢望”
前20多年在秦始皇帝陵的兵马俑考古,2009年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启动,许卫红还担任了现场领队,算是研究秦始皇的兵;2014年许卫红转到咸阳城遗址,开始勾勒中国第一个帝国都城咸阳的轮廓,所以她给自己的新书起名叫《考古有意思:秦始皇的兵与城》。
作者:闻白 日期:2021年02月22日 -
《中外5000年文明互鉴》:一张纸里,中外五千年文明尽显
一张纸,放得下中外五千年的文明史吗?由央美教授王其钧编写的《中外5000年文明互鉴》,正是这样一册别具特色、信息量庞大的图文历史书。
作者:李俐 日期:2021年02月20日 -
《变量》:本土时代,如何生存发展
经济学家何帆新作《变量:本土时代的生存策略》中,一个重要的新词就是“本土时代”。何谓“本土时代”呢?书中指出,本土时代是与全球化时代相对照的。
作者: 日期:2021年02月01日 -
台湾传奇作家林燿德生前最后一本小说 华语文学里的“怪诞生物”
林燿德是台湾文学界的传奇人物,在短暂的文学生涯里,他留下了诗歌、散文、小说、评论三十余种,年纪轻轻就把台湾的文学奖项拿了个遍。他的作品主要由三类组成。
作者:宗城 日期:2021年01月13日 -
《桃花源密码·海底天宫》:一次重组中国文化元素的试验
每个人心里都藏着一个桃花源。近日,作家何殇出版了玄幻小说《桃花源密码·海底天宫》,以40万字的体量架构出了一个脑洞大开的“桃花源”,为“桃花源”延伸出一个巨大的想象空间。
作者:蔡岫 日期:2021年01月11日 -
《大有之路》:在学思践悟中成长
《大有之路:一个新闻工作者的学思践悟》(以下简称《大有之路》)收录作者殷陆君的新闻代表作以及他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思考,勾勒出一名新闻工作者学、思、践、悟的成长之路。
作者:陆绍阳 日期:2021年01月05日 -
《钓鱼城》的悲悯情怀:“再给我一点时间”
赵晓梦的长诗《钓鱼城》是一首大诗,是精神的、灵魂的、情感的、历史的大诗。
作者:王本朝 日期:2021年01月04日 -
《中国哲学史十讲》:体悟中国气派的哲学史
如何写出有“中国气派”的哲学史来,是建构“中国哲学史”要面对的根本问题,其中存在多方面的内在关系,亟待解决。在当代的中国哲学史家中,郭齐勇先生可能是对此最具自觉意识者。
作者:陈仁仁 日期:2021年01月02日 -
《整体性发展论》:新时代的发展之思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的背景下,我们怎样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和挑战?在新时代,我国如何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于诸如此类关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日前出版的邱耕田撰著的《整体性发展论》一书给予了比较系统和明确的回答。
作者:侯衍社 日期:2020年12月23日 -
《深海浅说》:品深海之妙 赏科学之美
“我们研究科学不仅因为科学有用,更因为科学有趣”
作者:周忠和 日期:2020年12月22日 -
《汉画故事》:一座巨大的无字碑
汉画因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永恒的魅力,不断吸引着海内外的艺术家、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探讨。但无论从哪个角度,不了解其背景与内容,就图式、丧葬、意义等方面的解释总是浅显的。
作者:李立新 日期:2020年12月21日 -
孟子修身观念的源头
孟子提出:“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在孟子看来,正身、修身至关重要,不受穷达贫富等各种环境的影响。
作者:李闫如玉 日期:2020年12月18日 -
《母亲已比我年轻》:以反差视角回望故乡
写故乡,似乎更能把媒体人从理性、严谨的思维中解放出来,他们的文字,在触碰到“故乡”时,往往会柔软下来,感性十足,让人读着读着便沉浸进去。
作者:韩浩月 日期:2020年12月17日 -
《优雅的离别》:生命尽头的可能性
说到人的生命尽头,大多数人的脑海里总是一片充满痛苦、恐惧、孤独、绝望和悲伤的愁云惨雾。
作者:陆晓娅 日期:2020年1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