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生活质网(SHZ360.Com)
今天是 2024年05月06日 星期一

生活质网

好莱坞电影如何塑造我们的思维方式?

这是一部电影导读作品,但不是简单的电影美学、拍摄技巧、主旨分析等视角的导读,而是一部探讨电影与意识形态关联的作品,当然,聚焦的是美国电影如何呈现美国的意识形态。

好莱坞的电影到底与政治有无瓜葛呢?按彼得·沃特金斯在《媒体危机》中的看法,很久以来,好莱坞的掌权者们声称他们的电影完全不受社会或政治考量的影响:我们所关心的全部就是讲述好的故事——它们充满感情和激情,强烈的人物形象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的确,好莱坞电影属于私人范畴,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形形色色的艺术家、企业家的劳动成果,它呈现了一种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是特定的国家、社会、经济、艺术和文化影响的结果,被大部分参与者所认同,无论如何似乎都应该与政治宣传无关。

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几乎所有的好莱坞故事都具有深刻的操纵性,它们为隐藏的社会和政治目标服务,传播值得商榷的规范和价值观。这些故事,尤其在其叙事结构的配合下,对帝国主义的观念和偏见的传播负有重要责任,在暴力、色情和种族歧视方面创下一系列新的世纪记录,另外,在推广好战的行径以及消费主义政治方面不断走向毁灭地球的终极。这些方面被隐藏在一些看似无害的娱乐性的以及讲故事的艺术的过程中。

的确,好莱坞电影不仅在推广一种生活方式,还在刻意地强加给观众一种思维方式。美国的意识形态毫无疑问地隐含在好莱坞电影的形式和结构中。

在雷吉斯·迪布瓦看来,本质上,电影图像作为生活的再现,始终要选择呈现和不呈现的东西,真实的世界因此就被电影改造为一些论说。于是,一切电影皆是意识形态的载体。无论是隐含其中,还是鲜明彰显;无论是在不经意间,还是经过深思熟虑,每一步电影都归结于一种主观的、独特的世界观,因此它在任何情况下都承载着一种意识形态的信息。(P8

《好莱坞:电影与意识形态》一书,一改某些观众对好莱坞电影的固有印象,尤其是那种认为好莱坞电影与宣传无关的印象,通过具体的实例分析,并以一种简洁而幽默的方式针对好莱坞长期以来在电影与意识形态之间施行的默契进行了深刻的揭示。

作者在书中针对电影与意识形态的关系进行全面思考的基础上,试图通过深入分析众多案例来揭示同一部电影”——美国电影。本书选取了诸多经典的电影作品,并从文化研究的角度,揭示了意识形态对好莱坞电影文本的强有力的影响。虽然意识形态问题与电影的品味无关,却关乎政治,作者选择将好莱坞电影与美国意识形态联系在一起,目的并不是要将某些流行文化妖魔化,而是旨在呈现这些流行文化产品的复杂性及其所代表的意识形态话语。作者认为,大部分好莱坞电影都建立在一个道德、美学和政治的共识之上,并与美国的主流思想趋同。尽管如此,好莱坞电影在意识形态层面上仍然具有相当的复杂性。与此同时,作者还探讨了好莱坞电影及其意识形态在国外如何被当地的观众接受的问题。

在该书的封面上,标印的醒目问题是:美国政治权力如何确保对好莱坞的严密控制?好莱坞电影如何重塑观众的思维方式和审美品位?意识形态如何在好莱坞电影主题、叙事和美学层面发挥作用?

对此,我们不妨回顾下冷战初期的一些好莱坞影片。比如在1949年朝鲜战争前夕,好莱坞拍摄的由约翰·福特执导的影片《黄巾骑兵队》,明显试图用年轻的印度女战士形象来表现报复心强、骄傲的朝鲜或苏联女共产主义者形象。再比如,1950年代好莱坞曾拍摄有一部关于外星人的影片《飞碟入侵地球》(1956),影片实际上是用隐喻讲述冷战,这些所谓的外星人其实就是影片隐喻的苏联人。其实,1950年代的大多科幻电影,如《红色星球》(1952)、《地球争霸战》(1953)、《火星人入侵地球》(1953)等,包括其他一些恐怖片和间谍片,都在不断重复着耸人听闻的共产主义阴谋,有意在美国观众心中演绎充满幻想和恐惧的苏维埃和原子弹的主题,影片不断渲染着这样的意识形态——它们就是一些来到地球上的比什么都恐怖的所谓外星人或者人形机器人

该书作者为法国人雷吉斯·迪布瓦,他的其它作品有:《一部政治的电影史:美国、欧洲与苏联》(2007)、《美国黑人电影:在融入与异议之间》(2005)、《美国黑人电影词典:演员、导演和技师》(2001)、《美国白人电影中的黑人形象(1980-1995)》(1997)。

美国的意识形态究竟如何从主题、叙事和美学层面在电影内部发挥作用呢?雷吉斯·迪布瓦认为,好莱坞电影与资本以及美国的政治权力紧密相连,美国电影工业的三大支撑就是,纽约的资金、好莱坞的制片和创作,以及华盛顿作为保护和监督的决策机构。美国政治权力对好莱坞电影意识形态的控制,依赖于审查,一方面是道德层面的审查(《海斯法典》),然后是政治审查(麦卡锡主义),最后是经济审查(电影分级制度)。

作者进一步在书中提炼出五种基本的方法,并对这些方法进行了鞭辟入里的解析:

其一,将啊,生活在美国真好!这样的乐观主义确立为好莱坞电影的主旋律。在这样的好莱坞影片中,一切都是那么美丽,那么令人愉悦。这些影片的功能就是娱乐大众,维持对于美国梦来说极其珍贵的乐观精神,最终让观众昏睡而非觉醒。因此,一个被动的、任由自己被置于襁褓般迷人的神话世界里的观众,更易被这种意识形态的说辞所同化。

其二,将大团圆结局作为约定俗成的叙事结构。在这样的好莱坞影片中,结尾往往是,坏人受到惩罚,好人得到犒赏,而美国也正是这样一个最为公正的国家。雷吉斯·迪布瓦认为,大团圆结局正是美国保守主义的极致表现。约定俗成的大团圆结局,与第一条提及的乐观主义相吻合,在每一个幸福的结尾处用美国的意识形态重塑观众的信心。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好莱坞电影在利用文学作品时会按照这样的尺度进行删减或改编。如《愤怒的葡萄》、《窈窕淑女》、《桂河大桥》以及《风月俏佳人》等文学作品的结尾都被认为过于悲观,在转化为影片时进行了背离原著的改编。

其三,将等级化的个人主义和成功故事作为好莱坞的叙事和美学基础。对个人主义的激赏,是美国影片意识形态上的真正信条。这一意识形态的观念,按照作者的看法,极其有利于资本主义伦理观,它甚至已经嵌入到了美国梦的基础上。

其四,简单地将善恶二元论作为好莱坞剧情的决定因素,从而蒙蔽观众对于社会问题真实原因的认识。

其五,以欧洲中心主义、男性中心主论和对他者的否定为准则,建构了一个英雄典型的好莱坞模式。

最后,雷吉斯·迪布瓦在该书中总结道:如今,在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时代,当我们提起好莱坞电影,唯一的评价就是——它是无可争议的最知道如何将自己和自己的世界观强加给全世界的电影。它的世界观,就是美国的生活方式。如今,有谁还能逃脱沃尔特·迪斯尼以及诸如《星球大战》之类大片的广告宣传攻势?世界上那个大都市能够独善其身,逃脱千篇一律的好莱坞星球餐厅、麦当劳、硬摇滚咖啡(21世纪初,全世界就有80座好莱坞星球餐厅,从纽约到莫斯科,经过坎昆、约翰内斯堡到贝鲁特,共覆盖35个国家)?全世界播出的影像有75%来自美国,这些艺术产品的成功随即促进了美国生活方式的传播,譬如服饰(牛仔裤)、餐饮(快餐)或者节日(万圣节)。当然,所有这一些进一步又强加给我们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思维方式,因为美国意识形态已经被彻底地植入好莱坞电影的形式和结构之中。(P22

上一篇:从提笔就怕到想写就写,给你三个方法!
下一篇:适合发朋友圈的96句英文句子!

心灵鸡汤

人之所需,并不是要做些事,而是要有所为,或是说,需有所是。——梭罗

今日导读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