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生活质网(SHZ360.Com)
今天是 2024年05月20日 星期一

生活质网

不变的探索精神——回顾科幻电影的百年发展

去年的科幻《银翼杀手2049》票房成绩不尽人意,但有趣的是口碑出现两极分化:习惯于传统好莱坞式科幻大片,只是想周末去影院放松一下、娱乐一下的观众们,直呼沉闷、看不懂;而科幻迷、电影迷们,则将这部片子封为神作,甚至有不少的影评,一帧帧的分析这部作品。《银翼杀手2049》相关的前作是1982年的《银翼杀手》,一部新旧科幻的分水岭的之作,画面同样昏暗,节奏缓慢,充满冰冷颓废的气氛。《银翼杀手》改编科幻师菲利普·K·迪克1968年发表的中篇小说《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是80年代最为优秀也是最有代表性的科幻电影。英国老牌电影杂志《完全电影》(TOTALFILM)评选的最伟大五十部科幻电影中,该片名排第一。

▲《银翼杀手》(1982)电影海报

科幻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应用于电影尤其如此。广义上讲《复仇者联盟》、《金刚狼3》、《银翼杀手》都可以被算作是科幻,但这里所说的科幻仅表现在电影的世界观设定之上,而其故事内核却完全不同。有媒体评论道:《复仇者联盟》是超级英雄题材的动作片,《金刚狼3》则是公路片,只有《银翼杀手》在精神上是科幻的——探讨了发展到另一个阶段的科学,对于人类以往认知的挑战。更细致的区分上,科幻电影是类尝试以未知事物满观众想象的电影,它注重于真实科学、思辨科学以及经验性法,也可能与魔法或宗教中的超验主义互相结合起来。这个定义假设了在经验主义(现实世界)和超验主义(超然现象)之间存在着连续的过渡地段。科幻电影可以划分在这个地段中靠近经验主义的侧,恐怖电影和奇幻电影则在靠近超验主义的侧。比如现在热映的《雷神3》,虽然依托于外太空背景,但是原始取材依旧为北欧神话,只是故事发的事件定位在了今,所以严格来说是部结合科幻的奇幻。

从人类开始有了基于经验主义的科学,关于未来的幻想和思考就不曾间断。而电影的出现与技术的发展,也自然而然地让电影人有冲动将科幻之美搬上了银幕。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简单回顾一下科幻电影的发展之路。

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基于科幻小说的科幻电影萌芽期

科幻电影自电影发明不久后的默片时代就存在了。1902年法国梅埃推出《球旅记》(Le Voyage dans la Lune),这部改编自19世纪法国小说家、现代科幻小说之父儒勒·凡尔纳的同名小说的电影,标志着第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电影出现。在没有太多原创剧本奖时代,导演和编剧们更倾向直接改编科幻说:《弗兰肯斯坦》(1910)是部改编玛丽·雪莱说的电影;根据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森的理学故事改编的电影《杰基尔博》(1913)也轰动时。

随着好莱坞制制度的出现和发展,美国在科幻电影制作上奋起直追,拍摄了长达105分钟的《海底两万里》(1916)(同样改编自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甚至开创了水下摄影的先河。好莱坞更注重戏剧化的情节、明快的节奏、惊险的动作和成本的特技,可以说在科幻电影的萌芽期,欧美两阵营都初现了自己的风格。而随着美国在战后逐渐成为世界霸主,科技发展与经济都引领全球,好莱坞也逐渐成为全球影业的标杆,之后的科幻电影发展也主要由美国引领。

▲《海底两万里》(1916)电影海报

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战争影响下的科幻电影的成长期

20世纪30年代初期,美国科幻电影受当时萧条和世界战争的环境影响,多带有恐惧和消极的彩,或描述困境中的浪漫。代表作品有《想象》(1930)、《刚》(1933)、《未来的故事》(1936)、《消失的地平线》(1937)。20世纪40年代,受战影响,科幻电影的发展速度趋于平稳,些影塑造了战争中的反物,例如《蝙蝠侠》(1943),这在当时来说或多或少具有了些抗战宣传的意味。到了在20世纪5060年代,受冷战军备竞赛、太空竞赛的影响,公众对核能、太空旅和新技术的兴趣很。虽然当时很多科幻电影都是低成本的B级电影,但有部成功的制作电影和其令印象深刻的特效常值得提《地球停转之》(1951)和《世界战》(1953)。《2001:太空漫游》(1968)以其开创性的视觉效果和对太空旅的现实写照,以其史诗般的故事和超然的哲学视野对太空旅的影响,给科幻电影带来了新的现实主义意义。

▲《2001:太空漫游》(1968)电影海报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受技术影响的科幻电影的爆发期

1969年和20世纪70年代载登的时代,们对科幻电影的兴趣得以重燃,从惊悚科幻到悬疑甚于喜剧科幻,电影们更愿意以更多元化的视去呈现科幻故事本。1970年代早期科幻电影偏执的喜欢将类从态或技术创造物中视为敌,如乔治·卢卡斯的定向亮相《THX 1138》(1971),《仙座应变》(1971)。20世纪70年代的科幻喜剧包括伍迪·艾伦的《沉睡者》(1973)和约翰·卡彭特的《暗之星》(1974)则是弱化了这种敌对。《星球战》(1977)、《帝国反击战》(1980)和《绝地归来》(1983)的回归,也见证了全球票房的成功,从侧体现了当时蓬勃的经济发展。雷德利·斯科特的电影,如《异形》(1979)和《银翼杀》(1982),以及詹姆斯·卡梅隆的《终结者》(1984),将未来描绘成暗、肮脏和混乱,并将外星和机器描绘成充满敌意和危险的物种。相之下,斯蒂芬·斯尔伯格的《E.T.外星》(1982),这部20世纪80年代最成功的电影之,它则倾向于把外星描述为善良友好的类之友。

▲《E.T.外星人》(1982)电影海报

20世纪90年代至今:技术变现中的多元化人性期

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催了些关于机主题的电影,如《终结者2:审判》(1991)、《割草》(1992)和《客帝国》(1999)等佳作,随着又个年的发展,电脑软件的成熟,它被来产更复杂的效果,提升画面的视觉质量。而当呈现不再是最的问题时,电影们似乎将更多的经历放在对技术和未来的反思上,如2009年,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达》获得了全球票房冠军,并将成为有史以来票房最的电影。这部电影也是人性评论的个例,它描绘了类通过开采种叫做“unobtainium”的特殊属来破坏另个星球上的环境,其中的影射不喻;又如《洛杉矶之战》就是通过法想象的灾难呈现满了类对忧患的理需求:资源紧缺、暴战争、性光辉、未知外星物,这些都在在激化类的危机意识。

▲《阿凡达》(2009)电影海报

同时,更现实的科幻史诗电影现在也变得流起来,包括《果》(2011)、《地引》(2013)、《极乐世界》(2013)、《星际穿越》(2014)、《星救援》(2015)、《抵达》(2016)、《乘客》(2016)、《银翼杀2049》(2017)。这些电影乎都涉及了最近的科学研究,包括太空旅、候变化和智能,这些科技的进展和们的活似乎更加触可及。们开始省,通过科幻电影去思考未来以及性的多种可能性。

结语

纵观世界的科幻电影发展,首先是基于科学的、文化的科幻文学作品的积淀,其次是几十年电影工业体系的成熟与发展给予配合。随着近年来,中国优秀科幻作品的不断出现,包括刘慈欣、郝景芳等优秀科幻作家凭借《三体》《北京折叠》等作品多次受到雨果奖的肯定,以及中国电影工业化程度的提升与发展,相信中国科幻电影的代表佳作,就在不远的前方。

上一篇:畅杨杨:他把剪纸这门艺术带进了非遗!
下一篇:2017美术圈的七宗“最”!

心灵鸡汤

人之所需,并不是要做些事,而是要有所为,或是说,需有所是。——梭罗

今日导读

热门点击